我們開始翻開《耶穌:我的自傳》這本書,開始進入人類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頁。有些情節我們熟知,有些則是與我們所熟知的完全不一樣。故事一開始,耶穌便從出生開始談起,沒錯,他母親曾做夢,夢中有天使告訴她會生下一個不尋常的孩子,父母有正常婚姻關係,所以並非「處女懷孕」。出生時,並無聖經所記載的三位東方博士出現。
出生後的幾年,他過著平凡家庭的平凡生活。但他內心有一部分知道,自己注定經歷某些偉大的事情,他一生中一直有這樣的感覺,知道自己將與眾不同。他的熱情正是他的目的所在:與人交流、濟弱扶傾、雪中送炭,並且挺身而出,反對那些欺凌與虐待弱小的人。
好辯的麻煩製造者
他在猶太教會中常常質疑祭司,因此有「好辯的麻煩製造者」之名。這種好問的性格一直到青少年,開始脫離當時社會結構,冒險探索自己的世界.這跟教會認知的耶穌應該不一樣。
但他說,其實社會中那些製造麻煩的青少年,他們不過是想表達自己真實的一面,表明不想活成你目前的樣子而己,人人都有自由意志,每人生來都有一套自己的導航系統…而大人卻說他們是「壞孩子」。
十幾歲青少年時,他已經開始接收到無形界的信息。當時還沒有覺醒與開悟,是透過自己的直覺與內在導向系統而獲得信息,而這些信息全都反對當時的權威體制。因此他非常咄咄逼人,經常與猶太祭司、父母和師長等社會中的權力階層爭論。
在邁向年輕成年的過程中,少年耶穌開始鼓起勇氣對抗這樣的環境;而這段期間也正是他所處的文化體系,開始真正加諸年輕人種種限制的時候。因此也是他真正開始叛逆的時候。
與瑪麗亞相戀相愛
那段時間,他與瑪麗亞開始墜入情網,分享看法,彼此都有相近的人生觀,而且都渴望自由和展現自己。他們認為不要去做與天性相反的事才是正確,講到這裏,他也告訴讀者:無論天上或人間,宇宙的神聖本質絕不會逼迫你去做違反自己天生愛好的事情。
二十多歲便開班授課,主要是跟一些年輕人討論經典,並四處遊走,透過遠行,開闊了視野,那時對東方充滿興趣,有一股強烈渴望要遠行前去探索。決定出發時,瑪麗亞生氣又難過,沒去跟他道別,當時耶穌二十四歲。
丟開家人前去探險從某方面來說是有點自私,但他也說,如果你們要踏上靈修之路,那麼你們需專注在自己的心靈,專注在自己身上。如此才能讓自己成為更有價值、更有力量,而且更和藹的一個人。
社會上的人可能會說,不專注在自己身上,而專注在他人身上是一種更崇高的價值;但對你們大部分的人來說,事實並非如此。實際上,當你們犧牲時,大部分的人會變得非常刻薄,變得怨天尤人。
然後,「犧牲是沒有必要的!受苦是沒有必要的!殉難是沒有必要的!」
他知道,上帝不是一個人,不是一個懷著小我而具有攻擊與毀滅傾向的人。祂是一種力量。這個力量能將我們所思、所言及所行以放大的方式反映到我們身上;這是他在無數次的冥想、作夢,以及和無形界相通時所學到的觀念。
兩年多的非洲 印度 西藏之行
旅程第一個地方是非洲,在埃及東部下船,跟著一群商隊旅行,旅途中,他有「無形界」的同伴相陪,給了他很多高能量振動訊息。
在述說旅行風景時,耶穌總會借由當時遇到的情境,提供他身為高次元意識的教誨。對於旅行同伴相互幫助的情形,他說,為人服務是一種很美好的經驗,贈予禮物也是令人相當開心的一件事。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,那就是:接受也同等的重要。這是一般人感到困難的地方,因為小我有一部分不喜歡接受,它認為這代表一種軟弱,好似在削弱一個人的力量;其實並非如此,真相正好相反。
接受與付出同樣重要
耶穌說,允許別人送你東西,並懷著感激與感恩之情來接受這些東西,因這是增進你的豐盛之方式,也增進了你跟宇宙相通的能力。
如果拒絕來到你眼前的機會和物質,你等於切斷了源自宇宙的豐盛之流,它便無法幫助到你,無法帶來你想要的一切。宇宙永遠是在促進,總是提供給你更多更多的東西。你接受得愈多,就愈會了解這個原則,且愈能真心接納該屬於你的、你所夢想的、以及你所渴望的一切。
如果你無法接受這些小部分,更大的部分就無法來到你眼前。但如果你懷著感激與感恩之情來接受這些小部分,你就會真正開始接收更大的部分,更大的事物,更大的經驗,這些都是你內心渴望的呈現。
耶穌的身體在兩千年前離世,但他說,過去這段時間,他一直用星光體來傳達訊息.現在透過加拿大西海岸一個女人的聲音來說話,似乎令人難以置信,但耶穌本來一直都很活躍,給很多人靈感、療癒、信息。
害怕失去外在物質 心就不自由
我們的物質世界被大量的責任所佔據,心靈也被煩惱和恐懼所盤據,因為世人害怕失去自己所渴望的東西。耶穌以當年在沙漠時狀況為例,當時他長途跋涉越過沙漠,沒有特定目的地,身上也沒有特定的財物;只是單純地去體驗每天所看到的一切,他希望我們去思考這樣的人生。
旅程輾轉來到印度西部,再朝東到印度,到喀什米爾,他融入當地人生活,探索當地人心靈,跟大師學冥想,練瑜珈,學習東方修練方式。後來,他又在西藏待了一陣子,二十六歲時,踏上返鄉之路,回到家那年,他跟瑪麗亞結婚了。
旅行已經改變了他,回到家時已經如大師一般,他成為一個志在教導的人,想要傳授知識給他人,他打從心底感覺到這就是我要走的道路。
上面這些經歷,主要在描述及回憶過去的歷史。書的後半篇,是開悟傳道的過程,祂接受約翰施洗時,全身如觸電般大量能量流入;祂的眼睛可以看透物質界的虛幻;祂可以用能量療癒病人身上的病通。祂被殺害於十字架後的「復活」,並非讓原本肉體回生,而是再創建一個相同的身體,回到家,陪伴太太小孩生活一陣子。
但更重要的是,祂傳遞給人類的訊息,當時所傳的道,很多被教會及後人刪改。藉著這本自傳的出版,耶穌把祂的教誨真義,正本清源,還原本來面貌,在思想相對自由的二十一世紀,在人類意識提昇的時代,再度流傳開來。
Jesus: My Autobiography
作者:蒂娜‧司帕爾汀(Tina Louise Spalding)
譯者:魏佳芳
出版社:一中心有限公司
購書頁面:耶穌:我的自傳(硬殼精裝)
Social Plug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