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呷麵本家 結合美學藝術的麵食工藝新亮點

 


臺中大甲是一個民間活力充沛、人文歷史豐富的古城小鎮,源遠流長的民俗信仰與老街文化,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參香攬勝。大甲近郊芋田間的馬路邊,一棟設計獨特的美觀建築外牆黑色木條上點點金色麥粒伴隨著「大呷麵本家」白色文字奔放灑脫的文人字體格外醒目。這是近幾年在大甲快速竄起的麵食故事館,也是老店新生、品牌再造的指標性案例。

從故事館體驗庶民食藝文化

走進麵本家館內,整個櫃臺後面背板就是一幅工藝作品,彷彿一牆大型活字版,個別方體字的伸縮排列,呈現出特定點陣字型及日期數字。從門市設計上已開門見山告訴客人,這裏不是只做麵條的地方,而是充滿巧思的藝術平臺,是東方麵食文化的定格縮影。

創辦人劉世欣以過去經營袖珍博物館的經驗,應用到麵食故事館的陳設佈置,將先人製麵的場景流程,等比例製作仿真縮小模型,巧奪天工,維妙維肖。模型內容從原料、設備、攪拌……到切麵、包裝等,每道工序就有一組模型。天花板上數十束麻繩並列穿越,與中間圓白燈座連結,構成日曬麵條的裝置意象。站在室內,環視四周,猶如穿越製麵工藝時空,沈浸式感受傳統庶民層次豐富的食藝文化。

這則新創品牌的故事,卻要從90年前說起,父親劉聰明從小跟著長輩在麵廠工作,家族工廠擁有當年全臺唯一機械化設備。身為製麵師傅第三代的劉世欣,並非從小繼承家業,而是一位藝術愛好者與文創工作者,中年之後才從臺北回到故鄉,串起傳承與創新的兩端脈絡,將文創意融入家族事業,成功讓一碗平凡的麵條成為藝術亮點。

三種基因驅動人生創業之路

回想這一切的偶然與必然,劉世欣說,自己身上有三份的DNA,交互驅動著生命的走向。第一是每個人都有的血緣DNA,第二是他有麵條的DNA,第三是藝術的DNA,這些都源自於父親劉聰明先生。父親從小在麵條工廠當學徒,但生來就有藝術天份,年輕時常會撿拾一些木頭回來雕刻,他在旁邊跟著看著,藝術的種子從小萌芽。求學期間,一路從大甲高中美術班,到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,接受正統藝術養成訓練。

進入職場,先從事過國際貿易,接觸到國外時尚品牌的行銷威力,他身上也具備了設計藝術與商業行銷兩種跨域專長,在後來經營袖珍博物館時,發揮重要功能,把冷門的博物館產業經營得有聲有色,成為少數獲利的場館之一。

 身上第三個藝術DNA,在他人生上半場發揮重要的顯性角色,但父親一生製麵師傅的基因,仍然在血液中奔流,並在適當時候,向他呼喚招手。2006年,青壯之年的劉世欣放下臺北文化界的工作,回到大甲準備延續家族製麵事業。


高質感產品打造臺灣麵條LV

 劉世欣向家族長輩提出「三三三計畫」的構想,分短、中、長期三個階段,每階段三年時間,九年內將傳統工廠轉型為文創品牌。當時長輩和親友並不看好,但他帶著對家族歷史的尊重與對文化創意的熱忱,決心投入家族老品牌改造工程。決定之後,立刻行動,新品牌「大呷麵本家」很快便創立了。

    大呷麵主打無添加、高質感、真實原味的健康麵條,外觀上運用手工紙捲包裝及文創風格的現代設計,還採用了插畫與拼圖概念,讓個別產品包裝能拼組成一幅畫。他要讓消費者不僅是在購買麵條,更是在收藏一件作品。

 這種以少量多樣、個性化、高質感的產品定位,果然在參加當年第一屆簡單生活節時,成功吸引年輕族群目光。他立志打造臺灣麵條品牌的LV,積極開拓高檔通路,進軍百貨公司與高級飯店,也成功出口到美國與日本。


品質與美感兼具
的藝術亮點

 2011年的一次轉折讓劉世欣意識到,僅僅依靠包裝創新還不夠。當時,日本福島核災後,國內食品業興起本土化風潮,大呷麵因綠茶麵等商品開發而受到國際大廠矚目。然而,當對方要求訪廠時,看到老舊的工廠多處不符合現代標準,被批評為「包裝紙換一換,裡面卻沒進步」,這次挫折讓他不得不正視品牌核心的硬實力,改造就要裡外透徹。

 他請原先訪廠的稽核員指導,重新打造符合ISO22000HACCP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新工廠,並通過有機農產品驗證。2018年新廠正式啟用,二樓以上是現代化生產設備,一樓則劃為麵食故事館、展示商店,及麵食小吃部,還設計手工紙捲體驗活動。廠店合一的大呷麵本家以嶄新面貎再次出發,廣受好評,先後獲經濟部優良創新老店、臺中市十大伴手禮標章、臺中市藝術亮點等多項肯定。

 

共同書寫臺灣土地故事

 十多年來的創新過程,曲折起伏,有得有失,但都與在地連結、品牌再造、文化行銷等主軸相關連。他深知「越在地,越國際」的道理,積極尋找地方小農合作,將當地特產如芋頭、紅藻加入麵條中,既減少食品加工碳足跡,也與農夫們攜手,共同書寫精彩的臺灣土地故事,讓更多人認識臺灣飲食文化。

 初冬的太陽依然温暖,伴隨著海邊強勁的東北季風,照在大呷麵本家故事館上,陽光、海風,提供大自然養分,也砥礪人們,面對挑戰,持續成長。如今,大呷麵本家的高度已超越商業品牌,成為一段關於工藝匠魂與文化創意的動人故事。他重新定義了麵條的價值,將臺灣麵條導入文化創意產業,並將這份在地精神推廣至國際市場。

(原刊登於台中市府文化局《文化台中》58期-2024.1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