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齡老屋變身民間藝術殿堂
從外觀上看,建築主體看來年代久遠,但結構堅實,稍加整骨重建,妝點眉目後,依然雅致出眾,掩藏不住當年大戶氣度。這是一棟閩南式混合日式的建築,建於民國54年,最初起建時便是做為企業辦公使用,格局寬敞暢通,做為藝展中心,十分便於各種長短規格作品靈活佈置。三個樓層共175坪空間,也可滿足一般民間藝術家中小型展演。
這個空間原本是台木企業辦公樓房,因業務轉型而閒置了十多年,直到三年多前,籌備團隊打開塵封多時的大門,重新整建。一甲子高齡的老屋終於煥然一新,準備再次出發,演繹一場新時代的藝文風情。
新生代策展人 傳承薪火再創新局
承擔起這項老屋再生的關鍵人物,是年僅30出頭的游涵捷小姐,年紀輕輕便具備企業經營的視野高度。雖非藝術本科,但研究所主修跨國管理,擅於資源整合及跨界合作。加上家學淵源,有守有為,短短三年,已將千頭萬緒的策展業務疏理得井然有序。
游涵捷表示,感謝家族長輩支持,讓她減少許多摸索時間。除了建物硬體外,有關藝術經營及策展專業知識,也歸功於另一位家族長輩的協助指引,即曾任南投縣文化局長的游守中老師。不論是位於中興大學旁的既有空間,或是文化界人脈經營,創業之初最重要的「地利」及「人和」條件,都有了深厚的底氣。
讓咖啡與藝術進行不期而遇的對話
這裡是「一間擁有咖啡廳的藝術空間」,坐在一樓奢侈的大面積方桌上,呼吸著帶有原木芳香的空氣,一邊品味咖啡,一邊跟著主人感受屋內一磚一木的前世今生。空間中發温馨的氣氛,希望促成咖啡與藝術的邂逅,降低藝術品給人高冷的感覺。
二樓主要用於課程教學,目前定期課程有陳志盛老師的油畫,童凱俐老師的水彩課,及朱啟助老師帶領的「我的生活札記班」,幫助學員創作專屬的圖文日記。三樓是完整的展覽場域,60坪無障礙空間,為大型藝術展覽及小型演講活動提供理想場地。展期空檔,也規劃了場地租借空間共享服務,適合舉辦如藝術工作坊、講座、小型表演等活動。
每一層空間都保留了老屋的主要木質構件,讓來賓能感受濃厚的歷史感。重建過程中特別請來修廟宇的師傅,以傳統工法修整木樑結構,以古蹟修復的精神,慢工細活,保留原韻。投注大量時間金錢,為老屋注入新血,彷彿也將父祖輩創業的基因一脈相傳下來,並加入屬於這個世代的創新因子。
讓藝術家有自由揮灑創意的舞台
國內藝術活動常在公部門與小型民間藝廊之間游移,樹瓦也有自己對藝術的理想定位,其中對美感教育著力極深。游涵捷指出,樹瓦基本使命是活化藝術資源,很多藝術家在進入大型展館之前,需要持續曝光的平台,希望幫助他們做好前面銜接這一段,提供策展服務,讓藝術家更專注於創作,累積自己的能量。
另外,不少人對於藝術有既定的刻板印象,總期望藝術創作能符合某種潮流或風格,但這往往限制了創意的發揮。像有些作品是透過藝術表達生理自主權或性別主義的題材,尺度較大,常被大型展館駁回。樹瓦則堅持,讓藝術家有自由表達的空間及揮灑創意的舞台。
十月份剛辦過「胡是平潘蓬彬兩岸文化交流油畫展」,隨後推出「吾編無際」花編結作品展,維持每月一主檔展出排程。除了本地藝術家,也常邀請國際藝術家進行跨國交流。去年辧過波蘭藝術家展覽,今年剛舉行安徽畫家文化交流展,明年有一個歐洲藝術家正在治談,透過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對話合作,讓台灣觀眾接觸到更多元的藝術形式。
打造藝術家與社會對話橋樑
游涵捷認為,台灣藝術發展最大的困境在於框架太多,希望樹瓦的角色不限於展覽本身,更要成為藝術家與社會對話的橋樑,讓他們在適合的舞台透過創作維持生活。三年來,團隊的努力,從藝術家與民眾的廻響中,獲得最好回報,也逐步實現為藝術打造共好平台的理想。
這也是當初開設樹瓦藝術的理想畫面,藝術品不應只是孤芳在優雅的櫥窗內,靜置於嚴肅的展台上,也可以用接地體驗方式,融入你我生活之中,時時潤澤默化。如同屋頂樑木沈浸於一甲子時光之中,未經雕琢,日增其香。#
(本網頁圖片取自樹瓦藝術)
Social Plugin